教育培訓機構預付費的坑:13萬元保過班學費險打水漂

  來源:中國青年報2020-04-19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北京市海淀區(qū)人民法院近日召開“學以需為先 育以行為本——海淀法院涉教育培訓合同糾紛典型案例發(fā)布會”。海淀區(qū)教委法制科科長周宗山表示,今年1至3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線下課程轉線上的差價、課程設置等問題廣受關注。

教育培訓機構預付費的坑:13萬元保過班學費險打水漂

北京市海淀區(qū)人民法院近日召開“學以需為先 育以行為本——海淀法院涉教育培訓合同糾紛典型案例發(fā)布會”。海淀區(qū)教委法制科科長周宗山表示,今年1至3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線下課程轉線上的差價、課程設置等問題廣受關注。

海淀法院民事審判一庭負責人葉舜堯介紹,2017-2019年,海淀法院共受理教育培訓合同糾紛案件1329件,其中2017年375件,2018年360件,2019年594件,同比增長65%,“總體而言,海淀區(qū)教育培訓合同糾紛收案數量呈增長趨勢,預付費合同引發(fā)的糾紛占比較高”。

日前,學員王某與某培訓機構簽訂司法考試“保過班”協議,約定一次性交納學費13萬元,如當年未能通過司法考試,則培訓機構退還學費13萬元。

“王某與培訓機構簽訂的司法考試保過班協議系雙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且不違反法律法規(guī)強制性規(guī)定,具有法律效力”,海淀法院民事審判一庭法官盧秋表示,在培訓機構不履行退款義務時,其行為已經構成違約,學員有權按照合同約定要求培訓機構履行相應的義務。最終,法院判決培訓機構退還王某13萬元培訓費用。

盧秋法官提醒,選擇“保過班”時應注意三點:第一,學員在簽訂此類條款的教育培訓合同前,應當充分調查了解培訓機構的資信情況、商業(yè)信譽及培訓能力,避免草率締約導致后續(xù)維權困難。同時,學員也要嚴格審查合同約定的退款條件,是否與招生宣傳和口頭承諾一致,避免出現口頭承諾未落實到書面的情況。

第二,“保過”類培訓同樣具有無法達到培訓效果的風險,任何外力幫助均只能起到輔助作用,消費者不能因繳納了高額培訓費用,得到“保過”承諾后就高枕無憂。

第三,消費者在簽訂此類教育培訓合同時,應著重審查合同中退款條款是否附有特定條件,所約定的條件是否清晰明確,不可僅因教育機構“保過”“不過全退”的承諾即草率簽訂合同。

“學費19800元,在正式開課前,可以試聽所報培訓內容的相關課程?!睘轫樌ㄟ^UID考試,學員李某與某培訓機構簽訂了一份《培訓及服務協議》,報名參加UID培訓課程。兩個月后,李某不想繼續(xù)參加培訓課程,要求退還學費。

“李某已經開始上課,并在上課學員名單中進行了簽名確認?!卑讣徖碇?,培訓機構出示了李某的聽課記錄以及與李某的電話錄音,顯示李某確實在上課名單中簽名,并認可自己已經是正式學員,“按照協議約定,正式開課后一律不予退款”。

最終,海淀法院駁回了李某的訴訟請求。法院認為,李某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應當對其簽字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盧秋法官強調,訂立合同前應充分、全面了解培訓機構提供培訓服務的內容,避免因盲目選擇、盲目締約導致后續(xù)合同履行動力不足,引發(fā)退費、退學糾紛。

交錢易、退費難,令不少學員“頭大”,而“囤課時”遇上培訓機構“跑路”更是時有發(fā)生。近幾年,某培訓機構在海淀法院共涉及兩百余件教育培訓合同糾紛案件,學員起訴該培訓機構時卻早已人去樓空。很多學生家長已提前交納了大量預付款,且學費是通過微信或支付寶方式交納至個人賬戶。

據介紹,市面上很多教育培訓機構以承諾不達培訓目的可以全額退費作為營銷策略,吸引培訓對象一次性大量購入培訓課程或購買培訓服務。但在費用收取后,或因培訓機構自身原因(如資金短缺、租賃場地變更等)無法繼續(xù)經營,或因培訓對象原因(如低齡學員無法接受培訓內容并堅持上課等)導致合同不能履行,從而引發(fā)糾紛。甚至有的培訓機構惡意套取預付費用,在收費后蹤跡難尋。

“結合教育培訓合同特點及審判經驗,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內教育培訓合同糾紛可能集中于以下三點:一是因合同無法按期履行引發(fā)糾紛;二是變更合同內容或履行方式未協商一致引發(fā)糾紛;三是不能履行合同時,雙方對責任承擔產生分歧引發(fā)糾紛?!焙5矸ㄔ狐h組成員、副院長張鋼成介紹。

(編輯:鑫


教育培訓機構預付費的坑:13萬元保過班學費險打水漂


教育培訓機構預付費的坑:13萬元保過班學費險打水漂


 

免責聲明:

1、本網內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所有,轉載、下載須通知本網授權,不得商用,在轉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