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耕不輟,墨香四溢——評趙連甲先生的書法藝術

  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雨潤 林棟景2024-08-22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趙連甲,男,漢族。1947年8月生,字硯農、燕農,別號墨痕齋主,北京昌平人。著名書法家、詩人、文藝評論家、書畫鑒賞家、收藏家。

筆耕不輟,墨香四溢——評趙連甲先生的書法藝術

趙連甲,男,漢族。1947年8月生,字硯農、燕農,別號墨痕齋主,北京昌平人。著名書法家、詩人、文藝評論家、書畫鑒賞家、收藏家。當代著名文化大師、書法大家、教育家歐陽中石先生入室大弟子1982年畢業(yè)于首都師范大學中文系。現(xiàn)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文化顧問,國防大學文化藝術中心顧問,中國建設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北京中國書法研究社社員,北京中山書畫院成員,中國國家博物館(微博畫廊藝術委員。曾任中國質量報社工商部主任,主任編輯。2007年退休以來,又相繼受聘為中國國際商會,中國社會工作聯(lián)合會,中國國寶工程基金等若干家機構文化藝術顧問。2021年以來,受聘擔任北京中宣盛世國際書畫院理事。入選《大國風范一聚焦中國當代人民功勛藝術家》入編人物。2021年12月以來,又陸續(xù)被授予中國人民藝術家,中國藝壇風云人物,國寶級藝術大師等榮譽稱號。2023年5月受聘為北京人民大會堂首席藝術顧問。獲得中國非遺傳承大師榮譽稱號。一帶一路文化形象大使。東盟文化藝術交流大使。中日韓海外文化宣傳大使。國家首席外交文藝家。2023年度環(huán)球十大杰出人物。影響世界十大金牌藝術家。中國文學藝術界年度人物。中國歷代書畫名家大辭典特邀編委。最近被國家有關部門授予“中華文化全球推廣大使”榮譽稱號。

筆耕不輟,墨香四溢——評趙連甲先生的書法藝術

《筆耕不輟,墨香四溢——評趙連甲先生的書法藝術》

在當今書壇,趙連甲先生以其卓越的書法造詣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獨樹一幟。他的書法作品不僅展現(xiàn)了高超的技藝,更傳遞出一種深邃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力量。

趙連甲先生自幼研習書法,對傳統(tǒng)書法藝術有著深入的理解和傳承。他的筆法精湛,線條流暢而富有彈性,無論是楷書的端莊嚴謹,行書的靈動飄逸,還是草書的豪放不羈,都能駕馭自如。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傳統(tǒng)書法的精髓,如顏筋柳骨的剛勁、二王的瀟灑飄逸,都被他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之中。

筆耕不輟,墨香四溢——評趙連甲先生的書法藝術

然而,趙連甲先生并非一味地模仿古人,而是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的發(fā)展。他將現(xiàn)代審美觀念與傳統(tǒng)書法相結合,賦予了書法作品新的生命力和時代氣息。他的作品在形式上有所創(chuàng)新,布局巧妙,疏密得當,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相互呼應,形成了一種和諧的整體美感。在內容上,他注重反映現(xiàn)實、表現(xiàn)生活,貼近人民,使書法作品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藝術形式,而是能夠與大眾產生共鳴,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

筆耕不輟,墨香四溢——評趙連甲先生的書法藝術

趙連甲先生的書法作品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思想。他的每一筆、每一劃都仿佛在訴說著一個故事,傳遞著一種情感。他通過書法表達了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然的敬畏、對人性的贊美。在他的筆下,書法不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和心靈的慰藉。他的作品能夠觸動人心,讓人在欣賞書法之美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情感世界。

筆耕不輟,墨香四溢——評趙連甲先生的書法藝術

此外,趙連甲先生還十分注重書法的文化內涵。他認為書法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因此,他在創(chuàng)作中不僅注重技法的運用,更注重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詩詞、典故等文化元素,使書法作品更具文化底蘊和藝術價值。

筆耕不輟,墨香四溢——評趙連甲先生的書法藝術

趙連甲先生的成就不僅在于他個人的書法創(chuàng)作,還在于他對書法藝術的推廣和傳承。同時,他還積極參與各種書法交流活動,將中國書法藝術推向世界,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中國書法。

筆耕不輟,墨香四溢——評趙連甲先生的書法藝術

總之,趙連甲先生的書法藝術是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完美結合,是技藝與情感的交融共生,是文化與藝術的相得益彰。他的作品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更具有深刻的文化意義。

筆耕不輟,墨香四溢——評趙連甲先生的書法藝術

筆耕不輟,墨香四溢——評趙連甲先生的書法藝術


             (雨潤   林棟景)



筆耕不輟,墨香四溢——評趙連甲先生的書法藝術

 

免責聲明:

1、本網內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所有,轉載、下載須通知本網授權,不得商用,在轉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