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馬華松詩歌《黃河頌歌》

  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文/笑琰2024-10-19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馬華松作為一位鐘情文學、執(zhí)著于詩歌創(chuàng)作的詩人,在其眾多作品中展現(xiàn)出了獨特的風格和深刻的內(nèi)涵。

賞析馬華松詩歌《黃河頌歌》

賞析馬華松詩歌《黃河頌歌》

文/笑琰

馬華松作為一位鐘情文學、執(zhí)著于詩歌創(chuàng)作的詩人,在其眾多作品中展現(xiàn)出了獨特的風格和深刻的內(nèi)涵。

一、對家鄉(xiāng)和自然的熱愛

1、在《黃河頌》中,詩人以飽滿的熱情描繪了黃河的壯麗景象。從黃河的源頭“頭枕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到其奔向 “腳蹬碧波萬頃浩瀚大?!?,展現(xiàn)了黃河的雄渾與磅礴。詩人對黃河的熱愛不僅僅停留在對其自然風光的贊美上,更在于黃河所承載的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如 “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 一處處文明遺跡,一個個傳奇故事,宛如一顆顆具有濃郁歷史包漿的晶瑩珍珠鑲嵌在母親胸前”,將黃河視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體現(xiàn)了對家鄉(xiāng)這片土地的深深眷戀和對自然景觀的敬畏之情。

2、《甘山情》里,詩人描繪了甘山從遠古神話走來,被圣母娘娘的乳汁滋養(yǎng)得生機盎然,“蒼龍”“青龍” 澗河像其強健臂膀與黃河母親相連,哺育著秀美山川。詩人通過對甘山的四季景色描寫,如仲春的萬木吐綠、初夏的鶯啼鳥囀、深秋的丹楓流霞、寒冬的樹披銀甲,表達了對甘山的熱愛,也反映出對家鄉(xiāng)自然山水的熱愛之情是其詩歌的一個重要主題。

二、藝術手法

1、豐富的意象運用

馬華松在詩歌中善于運用意象來傳達情感和思想。在《黃河頌》中,黃河不僅僅是一條自然河流,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詩人用“雄渾的軀干”“九曲蜿蜒”“奔流的血液”“洶涌澎湃” 等詞語來描繪黃河,將黃河具象化為一個有生命力的巨人,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精神。

2、生動的描寫手法

詩人在描寫自然景觀和人物形象時,運用了生動的描寫手法。在《黃河頌》中,對黃河的描寫如“千萬條筋脈心心相連,強健的臂膀盡情向兩岸伸展,飽滿的乳汁芬芳甘甜,滋養(yǎng)著七十五萬平方公里秀美山川”,通過對黃河的擬人化描寫,使黃河的形象更加生動具體,讓讀者能夠感受到黃河的偉大和慈愛。

3、嚴謹?shù)慕Y構安排

馬華松的詩歌在結構上較為嚴謹。以《黃河頌》為例,詩歌從對黃河的宏觀描繪入手,展現(xiàn)黃河的地理位置和整體形象,然后逐漸深入到黃河所承載的歷史文化,最后升華到黃河所象征的中華民族精神,層次分明,邏輯清晰。這種結構安排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詩歌的主題和情感,使詩歌更具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三、語言特點

大氣磅礴:場景描繪宏大:在《黃河頌》中,他對黃河的描寫極具氣勢,如“天龍出雪域,奔流走東海,萬里入胸懷,頌歌傳千載”,從黃河的源頭到流向大海,展現(xiàn)了黃河的萬里奔騰之姿,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

意象選取壯闊:經(jīng)常選用巍峨的昆侖山、壯觀的壺口瀑布、驚險的三門峽峽谷、偉岸的中流砥柱等宏大的意象,來襯托黃河的雄渾氣勢,同時也展現(xiàn)出中華民族的偉大和歷史的悠久。

情感表達直白:不刻意追求華麗的辭藻來修飾情感,而是用簡單、平實的語言直接表達內(nèi)心的感受。例如“無數(shù)次把你仰望,無數(shù)次被你震撼,無數(shù)次把你捧在掌心,為你 —— 黃河母親,獻上最美禮贊”“千萬次輕輕呼喊,千萬次淚濕雙眼”,這種質樸的語言將對黃河母親的熱愛與敬仰之情真實地展現(xiàn)出來。語言簡潔明了,不拖泥帶水,能夠準確地傳達出詩歌的主題和內(nèi)容。

四、詩歌的價值和意義

馬華松的詩歌對當?shù)匚幕椭腥A民族的歷史文化起到了傳承作用。通過對黃河文化、家鄉(xiāng)地域文化的書寫,讓這些文化元素得以在詩歌中保存和傳播。

馬華松的詩歌以其深刻的主題、多樣的藝術手法和重要的價值意義,在當代詩歌領域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值得讀者深入品味和研究。

                                                                                                       笑琰

                                                                                    2024年10月17日于北京老君堂


(責任編輯:土火)



賞析馬華松詩歌《黃河頌歌》

賞析馬華松詩歌《黃河頌歌》

 
[責任編輯: 315xwsy_susan]

免責聲明:

1、本網(wǎng)內(nèi)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所有,轉載、下載須通知本網(wǎng)授權,不得商用,在轉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wǎng)編輯轉載,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nèi)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nèi)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